“理念”是最大的心魔

  生活感悟 
2013-06-17 15:11
摘要:刘大铭(16岁甘肃病友)/文

“理念”是最大的心魔

刘大铭(16岁甘肃病友)/文

诚然,对于一个不能独立行动、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残疾人来说,进入学校学习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学校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的家庭也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在当今如此现实的社会和中国百年不变的教育体制下,所有的因素都对我们不利。也许很多聪明且有抱负的病友,最终会妥协于命运。

简单来说,中国教育现状就好比菜市场,特别喜欢卖一些他们了解且价格稳定的菜。谁愿意担着风险去试试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呢——尽管它们也许有高的回报。

很多人不能懂得我们迫切希望进入学校学习知识的那种心态。在他们看来,如果尽到最大努力却仍不能达到目标,就算了吧。

“在家学也很好,那样会让你的进度很快。”

“你的脑子真聪明。”

“你可真的好坚强啊,这种情况下都能自己学习。”

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有苦往自己心里咽。试问这几句不痛不痒的赞美,真的可以安慰一个正在青春勃发、需要交际、需要快乐、需要朋友的心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我们不想听到那些所谓“坚强”的赞美,只需要一种合理平等的眼光,需要像正常孩子那样开开心心、幸幸福福地生活——那实在比一万句赞美都动听的多。

返回来想想:为什么我们上学读书是如此之难?就是这些所谓的“人性”理念。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父母花了不少心思,提东西到处找人,向校长求情说话,况且初中还只是个义务教育。最后我虽然进到学校里了,可是我父母又付出了多少?没有利益,没有好处,管你多坚强,管你成绩多好,现实如此。

“孩子,回家等我们消息吧。”

所以在好多时候,人情显得苍白,文件显得无力。所有对我们有利的消息都像是一个病态的农夫,一点干实事的力气都没有。因为干活之前,他已经被许许多多的舆论与权力把力气剥削完了。好多家长只能唉声叹气,甚至有了一死的决心。许许多多病友望着那扇学校的门,哭出一辈子最为心痛的回忆。

最为可悲的是,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生计做着艰难的铺垫。我们只是普通百姓,没办法用一两句话改变中国根深蒂固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我们大多数只能妥协,拿着书本,在心底期望着自己能够创造人生的奇迹。病友们的家长也都殷切盼望着孩子能创造个奇迹:“嗨,你也许就是下一个张海迪。”

写到这里,我自己不忍再写下去了,因为我的话题实在过于沉痛,甚至让人从内心有一种悲愤的感觉,或许也会讨厌我把话说这么狠。可是,病友们,这些都是现状。在这种境遇下,未来是我们切切实实需要面对的,我不应该说明白吗?我似乎更应该写一些励志的文字,讲讲我自己求学的故事,给老病友回忆、给小病友鼓励的话题。励志嘛,坚强嘛,不屈嘛,我也想写写这些,但是抱歉,我必须说点实际的。不要觉得我思想负担重或者过于成熟,相信我,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十六岁成骨不全少年之手。

可是请记得,凡事具有相对性,这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话。

在我看来,我们迫切希望去学校读书,跟同学交流,最为重要的一点不是对知识的迫切渴求,而是在追求一种人性之间平等。我们在寻找一种均衡,一种能被人当正常孩子看待的心态。谁都不愿在家对着窗户发呆,而是宁愿苦死累死也要跑到学校去,就为了看看那些人、那些事、听听老师殷切的教导。哪怕同学是坏的、老师是错的,这都胜于自己在家。因为人的本性中,最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独。这恰是人类一直在进步的最大原因——追求动力。

即使你上了学校,跟正常人一起过了那么些岁月又能如何?一个人这样问我:“你总跟着正常人的步伐走,而你却是不正常的。学习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赚钱,你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想过做什么没有?落个一场空。”我当时有上去跟他拼命的冲动。但现在,我早已释然。他有他的理解,但我有我的道理。

我们在追求什么?无非是梦想。而金钱、欲望、地位、虚荣心都是围绕梦想在转。

“即使我不出门,也能感受花的美丽。”皓宇哥哥[1]讲得好,他说出了教育的根本与真谛。所以,只要我们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认清自己内心的羁绊,我们就可以完成超越,做个崭新的自我。

不论结果,不论成败。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你没有资格、没有权利与别人谈条件,但是你可以认清自己,摆正位置。少聊一会儿QQ,少说一会儿废话,不要总把事情想得那么完美无瑕。自己什么样子,始终记在心里——为师,为官,为长——无论做什么,就是这个朴素简单的道理。

理念[zhl1] 是最大的心魔,战胜他,就成功了大半。理念甚至比利益更为可怕。




[1]皓宇哥哥指张皓宇,河北病友,山东大学学生。


[zhl1]总感觉“理念”这个词不合适,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其他替代。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