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屋里的梦想

2013-06-17 15:05
摘要:高明,40岁,轮椅代步,10岁丧父,小学教育未完成,自学成才。后经商,涉猎家具、娱乐、药品、食品多个行业,创立了自己的“红屋”海参品牌。

红屋里的梦想

白珍怡/采写  玄月丫头/插图

高明,40岁,轮椅代步,10岁丧父,小学教育未完成,自学成才。后经商,涉猎家具、娱乐、药品、食品多个行业,创立了自己的“红屋”海参品牌。


“不赔不赚”的第一笔生意
       高明生在农村,家中姊妹4个,他作为唯一的儿子却从小与轮椅相伴。父亲是当地村支书,好交友。高明爱好书画、象棋,还继承了父亲爱交友的优点,从小就被亲友们夸奖,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会非同一般。不幸的是,他10岁那年,父亲离世,母亲带着4个子女艰难度日,他的学校教育也就此终止。一个残疾孩子,将来能做什么?亲友们见高明爱好书法,就鼓励他搞篆刻。17岁那年,他利用家里在镇上临街的平房开了一家小小的篆刻店。第一个顾客光临,问:“刻个章多少钱?”第一次做生意的高明不知所措地答道:“多少钱都行。”顾客定下印章就走了。手忙脚乱的高明忙活了一天,完成了第一件“产品”。他对顾客说:“您先拿去用,看着好使再来找我付钱。”转头高明赶紧去找了另外一家篆刻店,自己又花两块五毛钱刻了一个印章。这下他知道,原来刻个章该收两块五毛钱。回到家中,母亲告诉他,那个顾客已经回来付完钱。第一笔生意,高明自嘲地说:“算是不赔不赚吧。”

“红屋”开启梦想
       就这样高明开始靠刻章养活着自己。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做沙发销售的朋友余下点货,看到高明有个临街的小店,就放到他的店里销售,高明就此开始做沙发代销。但这些沙发质量不高,经常有顾客拿来维修。高明请工人修理、招待工人吃饭,获利微薄。不满意的高明开始考察家具市场。他靠朋友帮忙,坐着轮椅几乎跑遍了全省做家具的厂商。他跟那些产品质量好、自己看得上眼的厂商谈自己做家具代销的创业计划,换来的却是质疑:“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一家家的拒绝,高明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家具厂被他打动。“别人说,冒冒险给你几套试试。”高明笑道。

       从沙发代销扩大到家具代销,高明租了一间七八十平米的店铺,并别出心裁地把店刷成红色。红色在中国是个喜庆的色彩,抢眼的装饰让高明的家具代销店从视觉上就吸引住了眼球。加之店内销售的家具质量好,给供应商的回款及时,高明的生意如店铺的色彩一样红红火火。90年代中期,高明把生意做到了市里的开发区,在那里开了一家好几百平米的家具销售店,拥有36家供应商。那时候,不再是高明求着厂家供货,而是厂商提着礼品找高明,要求他帮忙代销家具。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红屋”。

失败的夜总会经营
       高明是个不满足的人。90年代卡拉OK风靡,高明发现“唱唱歌就消费上千元”,商机无限。他把家具代销生意交给一位亲戚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创业中去,多方筹集资金。在启动资金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高明迫不及待地开工装修。喜欢艺术的他希望自己的夜总会上档次,有品位,凡事要求最好,很快钱就捉襟见肘了,当初筹划的一些启动资金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到位。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节俭”装修,最后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只有两个房间的夜总会。朋友众多的他又不好意思收朋友的钱,这样的买卖可想而知,高明的这次创业失败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心投入夜总会的高明没有想到,家具生意被他极为信任的亲戚做了手脚,早已成了一具空壳。高明与之对簿公堂,却连700余元的起诉费都是朋友资助的。一场官司不仅断了一位亲戚的情分,高明还背上10多万元的债务,曾经的“红屋”荡然无存。

“潜伏”的日子
       而立之年,高明在自己曾经辉煌的开发区租了一间平房,重操老本行——刻章。那时候,刻一个章“涨”到了5块钱。爱结交的他本性不改,就在这间小屋里收留着同他一样落魄的人:没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刚从外地来的农民工,街头混混。“那时候当地警察查案第一个就来我的那个住处排查。”高明又一次笑道。这些人免费和高明同吃同住,给他洗洗衣服,照顾照顾他的生活,找到出路就离开。最难的一次,高明用身上仅有的1元钱买回一斤面条,自己没吃,全给了同住的5个小伙子。他们都哭了。

       处在人生低谷的高明脑子里并非一片黑暗。他开始总结教训,寻觅商机,以求东山再起。机会再一次降临。高明从杂志上看到一条售卖减肥配方的广告,他赶紧回老家找亲友借钱买回配方,再次销售,资金又开始积累起来。后来他又成为一个戒烟产品的地区总代理,积累了更多资本。高明有了钱就买来电脑,学打字上网,以求了解更多信息。

重新开启的“红屋”
       长期体弱,高明常吃补品。家乡的特产海参让他感觉不错。高明考察了家乡的海参市场,发现“90%都在作假”,市场里没有品牌。高明决心自己养殖“不喂饲料、海里放养”的天然海参。头脑灵活的他又找到当地一家食品厂,与这家从来不做海参加工的厂子合作,利用它300多万元的生产线加工出高品质的海参产品。情结难解的高明再次将自己的事业命名为“红屋”。乘着绿色健康食品的风潮,他又成功了。现在红屋海参店在当地已有三家店,还在进一步招商。高明说,下一步他要自己建厂,并搞股份制公司。

       仔细考察市场行情,做有质量的产品,不断学习思考,善于捕捉商机,是高明成功的密匙。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