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步都不能退

  教育 亲子关系 
2013-06-17 14:56
摘要:——一位瓷娃娃的妈妈的启示

半步都不能退

——一位瓷娃娃的妈妈的启示

白珍怡(协会工作人员)/采写

手记:犹记去年病友大会期间,我们为参会的瓷娃娃的妈妈们举行了一次心理辅导沙龙,帮助她们释放平时累积在心里的压力。现场的妈妈们哭了,孩子们也哭了。孩子的残疾、经济上的困难、内疚的心情、日常的辛苦,妈妈们不容易。抚养一个孩子需要父母许多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许多初为人父母者的一次成长。抚养一个残疾孩子更需要父母付出精力和智慧,瓷娃娃孙月与她妈妈王淑坤女士,这对单亲家庭的母女,相助相守二十余年,她们的故事或许能告诉更多瓷娃娃父母——如何与残疾孩子一起成长。


28岁的病友孙月今年九月在家乡铁岭与爱人步入婚姻殿堂。大学毕业后孙月先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来回到了家乡开办补习班;新郎小张来自山西,也是一位瓷娃娃患者,经营着自己的网店。婚礼热闹喜庆,作为“婚礼总指挥”的妈妈王淑坤在筹备期间接受了我们的电话采访,略带疲惫的她,谈起女儿即将大婚还是止不住地笑起来。今天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二十余年来一位母亲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的艰辛,是一位母亲培养残疾女儿独立生活的智慧。


那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1982年秋天,孙月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但这个孩子只有两公斤重。半年后,孙月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在医疗信息并不发达的80年代初,孙月父母抱着女儿跑遍大半个中国,却没有找到医治的办法,孙月从此没有站起来过。


骨折是孙月童年生活的内容之一。8岁之前,她每年都要经历一两次大手术,童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医院度过。回忆起童年,除了病房,乐观的孙月更多地想到的是那些美好的回忆。


住院的时候,父母会轮流给她讲故事,小孙月很快就从一个听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在医院的时候,孙月则是在“大自然”中长大的。


“医生说这个病多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父母就经常用童车推着我出去玩,以’晒太阳’的名义。他们怕我寂寞,还经常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我家玩。”孙月笑着说。


有邻居看王淑坤夫妇推着残疾孩子出门,问:“你不觉得不好意思?”王淑坤说:“看就看吧,别人爱怎么说不管,做好自己的。”她坚持认为孙月比别的孩子更需要锻炼,需要与其它孩子多接触,身体有病那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以独立生活为目标

“我妈妈是什么事都让我伸伸手。”孙月说。


王淑坤包饺子要孙月帮忙和馅,忙不过来了要孙月帮忙喂弟弟的饭,平时梳头穿衣都要孙月自己来,再长大点就帮家里洗衣服。身体健康的孩子未必也像孙月这样帮家里干活,甚至有人说王淑坤是“后妈”。但王淑坤心里知道,从小培养女儿的劳动能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小时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仅培养了孙月的独立,也培养了孙月的自信。


王淑坤说:“越说有病她不行,她就越不能独立。”



一转眼,孙月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孙月爸爸觉得,女儿有残疾,不如给孩子多攒点钱吧。但王淑坤不这么想:钱买不来知识,哪怕将来女儿自己在家看电视也能认识电视上的字啊。王淑坤开始到处找人、托关系,孙月终于以旁听生的身份坐在了一年级的教室里。


关于女儿在学校的生活,王淑坤的想法是“不要照顾,不添麻烦”。她常常带着女儿早早地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推着女儿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给同学辅导功课……学校师生对母女俩的评价是:“妈妈挺好,姑娘也挺好。”


孙月学习好,小学-初中-高中一路顺下来,但到考大学的节骨眼上却遇到了麻烦。2001年孙月高中毕业,当地招办的主任认为孙月这样的残疾孩子身体所限,不能上大学,拒绝让孙月参加高考。王淑坤跑了好多地方,找了好多人,依然没有办法。一筹莫展的她回家对女儿说:“我没办法了,看你自己吧。”


孙月想了想,一个人主动上门找到招办主任的办公室。招办主任拿出十年前的一本招生简章,指着里面的条款说,你看,规定了残疾人不能考大学。


“我只用了3分钟就说服了他。”孙月得意地说。


有备而来的孙月拿出学校新发的招生简章,反驳道:“您那个是十年前的规定了,现在的新办法里没有这样的限制。”看招办主任无言以对,孙月又掏出一叠记者的名片,“威胁”道:“您看,我这里有那么多采访过我的记者,我把这事说给他们听听,看他们觉得您有道理还是我有道理。”末了,孙月告诉主任,已经有大学校长看了她的资料,表示只要她分数够就能录取她,请主任不必担心。


招办主任面对如此有理有据的力争,终于给孙月“放行”。这一年,孙月顺利考上大连大学。孙月外出上大学后,王淑坤说自己会在雷雨天气的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担心女儿怎么出行。但回头想想,女儿这不是为了求知识才离家上学的么。王淑坤想:“得看大方向。”


妈妈守护这个家

孙月四年级那年,爸爸突然病逝,留给王淑坤的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女儿、一个年幼的儿子和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王淑坤在葬礼上几度晕厥,之后她独自开了一个小工厂,从此家里家外一肩挑。那一年,她40岁。


每天5点起床去工厂开门,6点回家做饭,7点送女儿儿子上学,8点再回工厂安排一天的工作,11点回家给孩子做饭送饭,下午再回工厂,晚上接女儿,做完晚饭,收拾家洗衣服,有时候还要去工厂值夜班。丈夫去世以后的十年里,王淑坤天天如此。一次王淑坤异地出差,家里三个亲戚来帮忙,忙得团团转还做不完。而这些,平时都是王淑坤一个人完成的。


辛苦是自不待言的。但王淑坤给自己下了规定:每天不管在外面怎么发愁,回家进屋都要带着笑容。她怕自己的老母亲问“你怎么了”,怕幼年懂事的儿女看到自己紧锁的眉头。她明白如果自己不迈过这些坎,孩子们怎么办?


“进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家里气氛就会好。”王淑坤说。


拿得起,放得下

孙月大三的时候,同学们去分专业了,孙月身边的同学比较少,学校让妈妈去陪读,王淑坤二话没说就把苦心经营多年的工厂给停掉了,在她心里女儿上学是大。她收拾行李来到了女儿身边。没有了收入,学校安排王淑坤在学校食堂刷碗,每个月700元钱。王淑坤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也传递给了孙月。几年以后,孙月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了妈妈此次为自己作出的付出。


孙月大学毕业以后在沈阳一家化工厂工作,负责公司环保国家立项的申报。“那一周我只睡了三夜,赶了四个通宵才把申报文件全部材料做好。”孙月说。这份科研报告在十位专家的严格匿名评审中,获得最高级A级。老板因此升她为总经理助理。

正当孙月事业蒸蒸日上时,王淑坤却患上了糖尿病。孙月毅然放弃了沈阳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身边。“铁岭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妈妈的朋友,妈妈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生活得很安逸,我也要回到这里,跟妈妈在一起。”孙月说,


王淑坤笑着说:“她有这份孝心,就让她表现表现呗。”



“半步都不能退”

王淑坤谈起抚养女儿一路来的历程,感慨地说:“孩子已经不幸运,社会的歧视已经让残疾孩子没有位置,自己再不争取就更没机会了。前进一步或后退一步,结果大不一样。作为残疾孩子的母亲,半步都不能退。”


乐观、不离不弃的妈妈,才能培养出独立、勇敢的孩子——哪怕孩子身有缺陷。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