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残忍,在于你得拥有离家出走的勇气

  人物故事 
2016-06-20 11:48

       

很多小伙伴可能看过了我们介绍的“发现公益红计划”系列微电影之《礼物》,讲述一位瓷娃娃病友独自打车遇上不靠谱大叔后的奇遇,为什么要设计一个这样的故事?听我们参与策划故事的瓷小编讲讲背后的缘起与收获吧——等等,想看全片?点击文后的链接吧!

       

成长的残忍,在于离家出走的勇气

文/张皓宇

       

工作以后,我和很多人一样,开始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以前的我,习惯于窝在自己的地盘。很多病友都羡慕我一路求学的经历,其实,上大学前,家、学校、上学路的风景,上大学后,一个校区和一条街,就是我的全部世界。

           

工作以后,我渐渐发现,所谓的远方,不过隔着一层窗户纸。很快,我又习惯了一个人摇着轮椅坐地铁、打车、赶高铁、上飞机,认识一座座陌生的城市。一切的发生很自然,很简单,想想过去,也觉得遗憾,为什么当初就走不出来呢?那层窗户纸到底是什么?

         

小时候不想离开家吗?想。家里是爸妈的唠叨、无休止的学习,不自由不自在,却又觉得双腿走不了路,没办法。大学时候不想出去玩吗?想。离开了父母,有了一群朋友,开上了电动小车,一天天在山大的校园里游荡,却又觉得这样足够了,没必要再去更远的地方。

           

“如果当初……”生活原本没有如果,路是一步步往前走的,我不怎么回头感慨。可不久前,我还真就遇到了一个“如果”,也渐渐明白了那层窗户纸的含义。

           

偶然的机缘,我们参与了一部公益微电影的制作,要拍摄一个以罕见病病友为主角的电影。我和导演聊了很多成长的经历,最后确定下的故事,讲述一段身患成骨不全症的瓷娃娃独自打车出门后的“奇遇”。很多人聊起来说我是故事原型,我只能暗自苦笑,要真是原型就好了,上学时的自己可没有过一个人出门的经历。

             

人有时候不经意碰见往日做过的梦,也挺有趣的。

             

面试小演员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开始了,选定演主角的小北虽然没有成骨不全症,但比较清瘦,很安静,一聊果然是多才多艺又总考第一的学霸,说起话来客气而沉稳的样子,有着一份似曾相识的“成熟”。那时的自己,就是有点太乖了,太听话,内心的许多渴望,都是一闪念而已。

             

拍摄的时候去探班,刚好和小北有点撞衫,一张照片照得有点时空穿梭的感觉,我一再在朋友圈解释,当年俺可就是这么帅气呢。



不用解释哪个是我了吧

       

剧本里的主人公高岭,独自一个人打车出门,有点不走运,遇上了一位不靠谱司机,反倒带着他走进了游戏厅、电影院、商场等等。当时聊剧本的时候觉得设定挺好,等看到小北用他那极其苗条的胳膊在大街上摇着轮椅,我才忽然意识到,别说瓷娃娃,就是健康的中学生,一个人出门,家里人也不一定放心啊,又有多少人会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呢?

         

上海的夏日里,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小北一遍遍地摇着轮椅来回过马路,自行车、电动车从他身边来回穿梭,庞大的公交车拐来拐去,我看着都心疼,一想到小北妈妈就在片场,她一定更担心吧。

         


         

心疼之后,又意识到,无论是故事里的瓷娃娃高岭,还是小北,还是我,这一刻,迟早要来,我们总要有一天,一个人闯入未知的未来,那里有危险,不像“家”那么安全,但是,你逃避不了,只能应对。

           

我想起这两年,自己常常会特兴奋地跟老妈分享出行的见闻,她却总是说,你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些不重要,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就没了继续说的兴致。我当然时刻注意着安全,但就像在大街上过马路一样,危险不可能等于零。

           

成长是一件挺残忍的事儿,望着小北,我想。明知道要告别父母,明知道未来的路有着不确定和危险,甚至明知道今后要和父母聚少离多,要让他们日夜牵挂,你还是得上路,他们担心,也没办法。

         

可能对于身体健康的孩子,这种残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你要告别温暖的家,经历一番打拼,再建立另一个家,再送走下一代孩子。而孩子一旦身体上发生了什么不幸,这种残忍就会清晰地放大无数倍,家里人放不下,而孩子自己,也不敢离家。

       

是的,我得承认,过去的自己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敢出门。但看着这部“离家出走记”一点点成形,到最后看到成片,让我渐渐想明白,“家”所给予人的安全感,才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层困住我的“窗户纸”。

           

这个“家”可以很大很大,但一定有你熟悉的家人、朋友和生活方式,一定是温暖的,有些小烦恼发生,只是因为在这里,幸福是一种理所当然。相应地,只有失掉了安全感的地方,才是远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离开了家,其实不过是从一个家去了另一个家,对我而言,从家乡到山大读书,便是如此。

         

成长的残忍,在于我们得拥有离家出走的勇气。除非可以一辈子都呆在“家”里——也不乏这样的人生,家庭美满,家境不错,顺利上学,找一份安稳到望见退休的工作,再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得承认这挺让人羡慕,但现实对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没那么理想化,再者,有的人不会那么选择,比如现在的我。

         

来到北京,我算是半主动半被动地告别了“家”,每一天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每一周都不知道下一周说不定会去哪里开会、搞活动。路走得越远,就越喜欢路上的风景与到达目的地的欢欣,连一路的风尘劳顿,都成了一种收获。一旦抛却“家”的安全感,你会迷恋上探索远方的快乐。

           

想明白这个“家”的概念后,我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儿,跟别人介绍起我们的公益项目,我最常使用的一个词是“走出家门”,第一句话永远是:我们的这个项目是让病友走出家门,然后如何如何……

           

因为我切实地感受到,对于一个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对于一个身体有疾病或障碍的孩子,“离家出走”是多么的重要,这对家人和自己来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位母亲打动了无数人,最感动我的地方,是这一段:

           

“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打动我的,不是母亲的牵挂,而是母子两人的决绝。他们都如此清晰地知道,离家出走,是不可拒绝的宿命,离开家以后的一切风险,也只能由儿子去面对,哪怕要坐着轮椅。

           

微电影里,高岭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司机对他说,小朋友你真行,你爸妈知道你跑那么远,看他们不打死你,高岭微笑地说,他们不会打我的。

           

我喜欢此刻他那望向窗外的眼神。

     

想知道高岭的眼神?点击这里观看《礼物》吧!

       

(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及其来源: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

..................................................................................

微信扫描下图二维码

关注瓷娃娃公众号,了解更多罕见精彩

点击@瓷娃娃 ,关注瓷娃娃官方微博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