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近半“瓷娃娃”未接受治疗
机构相关近半“瓷娃娃”未接受治疗
来源: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讯(记者侯雪竹)8月3日,刘康(化名)由妈妈抱着坐火车赶到北京,参加2013年第三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会上,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布的《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生存状况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近半数成骨不全症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治疗费用高、药物未纳入医保、医疗资源不均衡等原因致罕见病治疗难上加难。
家庭贫困错过治疗时机
瓷娃娃是民间对成骨不全症的称呼,由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一,因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此种疾病被称为罕见病。
刘康就患有成骨不全症,出生在河南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村子,今年已经28岁了,但他的身高与一个三岁的孩童无异,在病人大会现场,刘康一直坐在妈妈的怀里。
刘康小时候经常骨折,他的妈妈也曾带他到县城里的医院检查过,但没人知道刘康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频繁骨折。
直到27岁,刘康才通过电视对自己的病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找到了与自己情况类似的病友。
“我们生活在农村里,每月几百元钱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实在没有能力带着他去医院治疗”,刘康的妈妈无奈地说,现在,虽然手头稍微宽裕了一些,但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医疗保障系统缺失致治疗难类似刘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报告》显示,成骨不全症是一种终身需要治疗的罕见疾病,但据统计,即使已经确诊,近半数患者并未接受任何治疗。
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医疗保障系统的缺失,导致罕见病的治疗难上加难。
《报告》称,近五成的城镇被访者和两成农村被访者目前没有医保,而成骨不全症属于先天性疾病,不在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
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表示,自己服用一种药物,一片售价就高达80元,而这种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但由于未进入医保目录,因此需由家庭自费承担。
而对于成骨不全症最常用的矫形手术虽然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但由于医疗资源不平衡,大部分患者需要跨省进行治疗,《报告》称,去年成骨不全症患者接受治疗的费用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而城镇医保的报销平均比例只有两成,新农合的比例则低于两成。
此外,多地对跨省异地治疗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对外省的医院等级、转院证明也有严格要求,使得一部分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回到当地完全不能进行医保报销。
整合政府和民间资源确保患者生活
《报告》显示,61.1%的城镇家庭与79.8%的农村家庭都入不敷出,因病致贫。随之而来的教育、娱乐、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使成骨不全症患者陷入了恶性循环。
刘康从没有进入过学校就读,近30年的生活中,电视和母亲花几块钱买的
纸牌成了他唯一的娱乐方式,刘康从不敢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对于他来说,现在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罕见病患者在人口基数中占少数,因此医疗保障并未对该类群体完全覆盖,而关注此类群体的公益组织也并不多。
未来,他们将推动相关公益组织的发展,倡导公募基金会与民间公益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对于类似成骨不全症的罕见病患者,只有将医疗保障、政府救助以及社会救助这三类救助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