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卑,悦纳自我——自卑感是怎样形成的(三)

2023-04-26 19:00
在上两节课程里,我们分别学习了关于自卑和自尊的定义,以及自卑,也就是低自尊对我们都有着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自卑感都是怎样形成的?如果把它比作一片有生命力的杂草,这片杂草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稀松到繁茂的呢?
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上节课大家在书写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一些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发现?有没有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我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认同了某个我所不具备的、难以企及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那么这些我们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可能来自于养育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师长、陪伴我们玩耍的小伙伴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人,以及大的社会环境的各种要求、规范、准则等。
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不加区别地去吸收很多这些信息,从而逐渐去形成一些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于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认知。而我们吸收的方式,就是我们的经历带给我们的体验,这些体验又都是与他们的互动中来完成的。比如在童年时代,如果我们常常被责骂,由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需要依赖成年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承担父母职责的照顾者,加上我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也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那我们为了生存,只能认同父母,只能把父母的责骂内化成“我不好”、“我不对”、“我不优秀”的声音,不断的去迎合,修正自己,希望自己能被父母或是照顾者认可被他们爱。这个时候我们有可能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也会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是想法。久而久之,认同父母,压抑自己的结果就是我们真的相信了这些负面的自我评价。
在这里我特别想讲讲作为残障孩子,父母对我们的低期待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自尊的。我想,不少残障伙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对我们最大的期待似乎就是“平平安安的活着”。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只是如此,就会让我们陷入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迷茫中。我们知道,当我们被生命中的重要的他人,尤其是父母有所期待的时候,尽管会带来压力,但也会带来动力,因为我们因此感受到了责任,也感受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被承认、被需要,拥有了价值感,我们对自己说“我是好的,我是值得爱的”。反之,当父母对我们没有更多期待的时候,除了感到不被认可不被需要之外,我们还会感受到被剥夺被限制。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的感受的能力很棒,解释的能力却很糟,于是我们会把我们的感受曲解为“因为我的残障,我不配拥有未来”或者是“因为残障,我什么都做不了”。一旦这样的信念被烙进我们的自我认知里,我们就会畏畏缩缩,不敢去面对一些陌生的、有难度的事情。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我们看看社会的各种要求、标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尊的。假如一个残障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包容度和支持性都非常高的环境里,他非常顺利的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他的职业理想是当老师,于是他必须报考教师资格证。这时他遇到了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拒绝,因为残障体检不合格。他觉得很委屈也很愤怒,就发了一条微博,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觉得这样的体检制度的不合理,结果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讥笑、嘲弄甚至是恶毒的污辱、谩骂。人们会说你都残障了,还想些有的没的就在家呆着吧!也有人会说你一个残障人怎么去保护学生啊?万一遇到了危险怎么办呢?也有人会说你能够得着黑板吗?你能够在讲台上站那么久吗?他更愤怒了,但同时也陷入了自我怀疑中,因为此时,他的同学纷纷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他开始感觉到的自卑,不再去参加同学的聚会。他觉得是残障让自己毕业即失业,被人们嘲笑,被同学们抛在了后面。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残障伙伴经常听到的“身残志坚”。这个词,我相信有的人觉得很好啊,是在夸奖我们呀,可有的人会非常不喜欢,觉得是一种被糖衣包裹起来的毒药。那今天我就从自尊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身残志坚”这个词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这个词从结构上来说是个对比结构——当然我不是语言学家,这里可能说的不是那么准确和严谨。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结构在拿身体上的“残”和意志上的“坚”做对比。大家想想,一般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来对比呢?肯定是拿不好的跟好的对比,是吧。那么这个“身残志坚”就暗示了残是不好的,坚是好的。这个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反转,就是意味着残障人要怎么弥补“残”的不好呢?需要意志坚强。也就是社会给出了一个标准:只有身残志坚的残障人才是“合格的”。实际上,这短短的四个字包含了两个价值观:
1、残障本身是不好的;
2、身残志不残是好的。
让我们来细细体会下这样的价值观不断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不断给予我们各种刺激会带来什么?我们会因为残而深深自卑,同时又会因为自己无法做到电视上,报纸上那些“励志”人物而感到沮丧,无助,无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表达这种无助、沮丧、无望,因为表达了就意味着脆弱,也没有人会理解,反而会被责备,我们因这些责备而更加自卑。
以上我们谈到了我们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与我们的互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尊,也谈到了社会环境方面的一些规定、标准对我们自尊的影响。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彼此映照。

讲者介绍

图片

余  静——轮椅上的瓷娃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残障肯定咨询师,性与性别友善咨询师,情绪管理师。武汉市小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生命关怀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实习生督导。策划并管理过包括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残障人士亲密关系,武汉首届共生舞以及长者口述影像等多个公益项目。


你还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我们

新浪微博:@瓷娃娃

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dolls.org.cn/

今日头条:

http://www.toutiao.com/c/user/4984247498/#mid=4984247498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