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微弱脉搏的铿锵跳动—罕见病患者生存状

  病友风采 关于中心 
2013-06-13 16:52


聆听微弱脉搏的铿锵跳动
——罕见病患者生存状况调查

日期:2010-03-09 作者:范昕来源:文汇报

题记
      许多孩子都梦想成为钢铁侠、金刚狼,但有的孩子只梦想能和常人一样。
      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发病几率,注定他们自呱呱坠地起就与众不同,而他们的人生,也由此变得异常艰难。
      遭遇漏诊、误诊;遍访名医,确诊所患何病,却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无药可医,苦苦等待相关进口药品在国内注册;即使等到药品“进来”,又常常望“药”兴叹,在高昂的费用面前止步。
      他们饱受各不相同的痛楚,却有着共同的名字——“罕见病”,又名“孤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至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已经确认的罕见病有5000至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    种类的10%。
      成骨不全症,发病率在1/10000至1/15000之间。患者俗称“瓷娃娃”,中国约有10万人,他们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眼睛巩膜呈蓝色,甚至不堪一个轻轻的拥抱。
      白化病,发病率在1/10000至1/20000之间。患者俗称“月亮孩子”,中国约有9万,他们无法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白天出门,常伴有先天不足和足以致死的心脏病。
      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约1/100000。患者俗称“渐冻人”,全身肌肉组织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身体好像被“冻”住一样。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发病率约1/1000000。患者由于肺部弥漫性的囊性改变导致呼吸困难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还有鞘髓磷脂储积症(尼曼匹克症)、遗传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泡泡龙)、马凡氏症(蜘蛛人症)、克斯提洛氏弹性蛋白缺陷症(小黑人症)、猫哭症……都是常人闻所未闻、读来拗口思之骇然的名词。
     更有些疑难杂症,至今无法诊断。
     目前,中国对“罕见病”尚未定义,然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罕见病发生率计算,中国的罕见病患者约有千万之多。这个数字高于我国现肿瘤患者的总人数。其中80%的罕见病由遗传缺陷引起,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即会发病,而仅有1%的罕见病拥有有效治疗药物。
     因为罕见病,他们失去了上学、工作、交友的机会,甚至爱情也远离了他们。因为罕见病,他们中有的无法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可再微弱的脉搏也有铿锵跳动的权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与遗传代谢诊室里,3岁半的贝贝(化名)蜷缩在妈妈怀中,不哭不闹,只是略显疲惫。因为感冒,他被抱到隔壁诊所,刚刚打完吊针。因为罕见病,他又被抱到这里,接受医生的定期复诊。
      “孩子患的是甲基丙二酸尿症。”贝贝的爸爸林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发病率仅为1/35000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常表现为间歇性酮酸中毒,严重者呕吐、脱水、呼吸深快、嗜睡,甚至昏迷,新生儿、婴幼儿期病死率很高。
      这种病非但不能根治,还会导致患儿发育落后、抵抗力差。气温骤降或是冷热不均时,尽管万分小心,贝贝还是容易被感冒缠上。“近两个月,他感冒了三次。”林先生一脸无奈。“普通感冒药对孩子根本不管用。每次感冒,都得往医院送。最好能够住院接受治疗,实在不行就打上一段时间的吊针。遇上住院床位紧,打吊针的人特别多,我们只好像今天这样转移到隔壁诊所。”
       林先生示意记者随他到诊室外面的走廊。背过妻儿,那种隐隐作痛的心伤他想独自承受。
 


梦魇,不堪回首
  贝贝8个月时被确诊为“甲基丙二酸尿症”。而漫漫确诊之路竟是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
  林先生与妻子的上一个孩子就死于“甲基丙二酸尿症”,但那时他们并不知晓。“那是个女孩。半岁大的时候,我们发现她脖子立不起来,食欲不好,精神不振。当时的检查结果为‘运动发育迟缓’,医院建议做康复针灸治疗。可一段时间下来,情况越来越糟……”林先生的声音略带哽咽,“孩子一次一次被推进抢救室,最后连强制性措施也不起作用。8个月的时候,她还是去了。”
  “这对我们一家打击太大了!”林先生说。再次怀孕时,他和妻子自认为该做的准备、该做的检查都做了,一心想生一个健健康康的宝宝,可男孩贝贝生下之后,越来越多的症状与他们夭折的女儿相似,喷奶、嗜睡、没精打采……“怎么会这样?”惊慌失措的感觉让一家人心如刀绞。
  第一次把贝贝送到医院,还是当年诊断过女儿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次,医生也建议贝贝做康复针灸治疗,林先生本能地拒绝了。当他和盘托出那段往事,医生才翻出此前病历细加研究,推断贝贝可能患上遗传病,最终锁定“甲基丙二酸尿症”。
  贝贝的确诊这才让林先生一家对女儿的死因恍然大悟。“当初要是知道这是遗传病,我们大概不会选择再要一个孩子;当初国内如果能在产前就检查出这种病症,我们大概不会选择让孩子生下来受苦……”林先生夫妇一个是浙江人,一个是安徽人,他们至今想不通:不是近亲结婚,怎会有遗传缺陷?
 
烦忧,无处不在
  “甲基丙二酸尿症”视蛋白质为毒药,摄入蛋白质分解不了,将产生有机酸,导致酸中毒。临床将治疗分为VB12有效型与无效型。贝贝属于后者,只能控制饮食,尤其不能摄入蛋白质。可蛋白质乃营养物质的基石、一切人体细胞的基础,儿童生长发育怎么少得了?
  什么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质?日本、美国、台湾等地的每件食品包装上都有明确标注,大陆食品却没有。林先生一家颇为苦恼。为此,全家人专门翻阅资料,整理出一份食物目录,熟记每千克食物含几克蛋白质。“以孩子现在的体重和生长发育状况来看,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不能超过12克。”林先生俨然食品专家,嘴边挤出一丝苦笑。“贝贝只有吃蔬菜最安全,连豆类,如豆浆、花生基本上都不能吃。我们最常给他吃菠菜、芹菜,配以少许的蘑菇、番茄,有时候也给他吃吃面食、粥、藕粉。只能在有限的资源内尽可能丰富调配。”
  三岁半的贝贝,智力只有一岁多。至今还不会说话,只会喃喃地叫“爸爸”。让林先生心疼的是,孩子并不明白“爸爸”的发音背后有着怎样的意思。贝贝走起路来也只能蹒跚前行,被家人心痛地形容成“像喝醉酒一样”。
  三岁,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没人敢送孩子去。“小时候还能待在家里,再长大些总要上幼儿园吧!”林先生像是在自言自语。“还是担心吃,即使正餐有家人送,可难保别的小朋友不会给他零食,他一定不知道拒绝,肯定会想为什么别人能吃我不能吃。再说,孩子免疫力差,班里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就有可能传染上他……”
  “阳光灿烂的日子,家长牵着孩子在花园跑跑跳跳,贝贝能不能下楼又是个问题。”天气冷不冷,风大不大,林先生都得愁。
 
期待,深藏心底
  现在,贝贝每天食用一种名为“能全特XM-1特殊配方营养粉(甲基丙酸尿症或丙酸尿症婴儿专用)”的特殊奶粉,进口自英国,一个月用好几罐,需要2000多元。此外,一天两支帮助新陈代谢的药物也是贝贝所依赖的,一个月这笔费用接近1000元。遇上感冒,每次看看门诊就是2000多元,住院则要5000多元。
  算不清为孩子求医总共花费了多少,还将花费多少。“我和妻子必须工作。”说到这里,林先生的语气格外坚定。目前,贝贝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妈妈收入来源稳定,爷爷买菜烧饭,奶奶照料日常起居。孩子的病让一家人精神压力很大。指望不上医保或是其它任何保险,也没想过寻求社会资助。林先生平淡地说:“自家的事自家想办法吧!”
  清楚地知道“甲基丙二酸尿症”不能治愈,只能缓解,全家人能做的就是控制贝贝的病情。林先生加入了“甲基丙二酸尿症”QQ群,通过互联网与全国各地的患者家长们互相交换孩子的治疗状况。当得知山东、河南、贵州等地不少患者受家庭条件制约不得不放弃治疗,严重者不能下床行走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得知北京有位患者开始读书,他也隐隐看到了希望,虽然那位孩子读的只是特殊学校。如果哪天医学发达到能够治愈“甲基丙二酸尿症”,林先生说“倾家荡产也愿意”。
  提及新的一年,林先生深叹一口气,不敢想象将来。“最差,希望他今后的生活能够自理吧!毕竟,我们不能照顾他一辈子。最好,希望他能够有一技之长,不奢望他跟普通人一样,但至少能养活自己。”自始至终,他的眼角充盈着泪花。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罕见病患者不为人知的困境
  今年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闵行区卫生局副局长夏红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上海市罕见疾病防治条例》的议案,长达11页。凭儿科医生出身的观察力与责任感,夏红意识到,在我国,“罕见病”概念亟待定义,罕见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欧盟、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已拥有各自的罕见病救助专项法律法规。在我国,社会各界也早有立法等呼声,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奇自2006年起就曾连续四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罕见病患者救助的四个《建议》。
  日前,夏红就自己所了解的罕见病群体生存状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指出:罕见病患者除了遭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病痛外,特别因基本医疗和药物的缺乏陷入困境,生命遭受直接威胁。
  病情延误:呼唤早期筛查
  成骨不全症极易被误诊为缺钙、小儿麻痹症;酸中毒影响代谢,像极了败血症……
  “目前被诊断发现的罕见病患者仅是冰山一角。罕见病由于每个病种患病人数相对较少,医务界和全社会对其了解有限,大多数患者长期被漏诊、误诊。”夏红为记者揭开残酷事实。
  “罕见病往往临床表现为好几个症状并发的综合征,根据各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患者可能会分别到儿科、血液科、神经科、骨科等不同科室就诊,临床医生可能就依科室从常见病开始诊断了。”她举例说,“像成骨不全症极易被误诊为缺钙、小儿麻痹症;酸中毒影响代谢,导致脸色发灰,嘴成樱桃红,像极了败血症。如果诊断错误,很可能背道而驰,越治越糟。而有些罕见病一旦救治不及时,一至两天就会死亡。”
  “由于延误诊断、获得药物困难等原因,许多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较晚,导致病变不可逆转,这将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终生遗憾。”在夏红看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防治罕见病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筛查可以防治一部分罕见病,像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新生儿听力障碍、G6PD缺乏症等都可检出,尽早确诊和积极治疗也可大大降低罕见病的危害性。据说串联质谱技术将被用于临床检查,到时通过一滴血就能筛查上百种遗传代谢病,倘若推广开来就好了!”夏红说。
  其实,很多罕见病发病快,症状凶,早期防治却并不复杂。夏红指出:“比如蚕豆病,患者食用蚕豆后会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如不及时抢救可于一至两天内死亡。早期防治只需限制一次进食蚕豆的量。又比如发病率仅为1∕200000的枫糖尿症,早期给患儿常规性补充维生素B1就可控制病情。”
  无药可医:亟待药品研发
  各种罕见病患者人数稀少,制药企业无利可图,若无政策扶持,罕见病药物开发、引进、生产等几乎无人问津……
  罕见病用药又被称为“孤儿药”,因为每一种罕见病患者人数稀少,药品上市后商业利润有限,往往很难收回巨额的药品研发费用,风险巨大,因此制药企业或研发机构多不愿从事罕见病药品的研发。
  为此,世界上一些国家专为罕见病药物研发制定激励性的法律法规,如赋予药品研发者以5至12年不等的市场独占权、减免临床试验的费用、提供专项资金或补贴等,这些确实大大加速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上市。夏红翻出厚厚一沓调研资料:“美国在1983年罕见病药法案实施之前仅有不足10个罕见病药物上市,而截至2008年12月,在美国药品管理局(FDA)登记的罕见病药物已达1951个,获得上市批准的罕见病药物达到325种。欧盟在1999年罕见病药物法规实施前,仅有8种孤儿药被审核通过,而截至2009年2月,已有619种罕见病产品得到认定,47种孤儿药被审核通过。”
  “遗憾的是中国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夏红感叹。我国虽在1999年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提及了罕见病和治疗罕见病的新药,但至今未对“罕见病”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2009年1月9日,《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实施,并将罕见病用药审批列入特殊审批范围,使国内罕见病患者看到了获得治疗药物的曙光。然而,至今我国仍无自主研制生产的罕见病药物上市,患者只能期待国外药品公司在中国尽快获得罕见病药物的注册。
  望药兴叹:期盼医保解围
  治疗法布雷病的特效药“Fabrazyme”,一年用下来就是15至20万美元……
  由于市场狭窄、单位成本高、国内罕见病药品产业几乎空白等原因,导致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不得不依赖进口,药价基本都很高,每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治疗法布雷病的特效药名为‘Fabrazyme’,由美国一家公司研制,一年用下来就是15至20万美元。像这样的酶替代疗法药物都相当昂贵。”夏红的介绍令记者瞠目结舌。如此“天价”的孤儿药品价格只能让众多病患家庭发出一声叹息。
  “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普通公民个人很难负担得起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据夏红了解,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包括我国台湾地区)的罕见病患者治疗费用均由政府或政府支持的医疗保险支付。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障方面不断改善,但罕见病患者的问题和需求并没有被政府和社会纳入进去。我国现行的《医保药品目录》针对大多数常见病编制,未能将绝大多数罕见病药品纳入其中,罕见病药物报销没有政策保障,患者用药只能自费。“哪怕国内有专门的罕见病商业保险品种也好呀!”她补充道。
 
还好,他们的爱不脆弱——黄如方与他的“瓷娃娃关怀协会”
  个头不足一米,成人的面庞,孩童的身形,肩上的帆布书包看上去比人还大,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口远远望见他时,记者吃了一惊。直到看他接起手机挥手示意,才确定那就是记者要找的人——“瓷娃娃关怀协会”发起人兼项目主管黄如方。
  “80后”黄如方也是千万个罕见病患者之一,身患发病率1/50000的软骨发育不全症。“三四岁的时候个头不再生长,辗转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各大医院得以确诊……”当记者小心翼翼问及病情,他轻描淡写地回答。继而,黄如方冲记者开朗一笑:“我的病不算什么,除了个头,我与正常人都一样。”语气中那股坦然劲儿让人知道,走在街头,异样的眼光摧垮不了他。而且,他还在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5月,黄如方与成骨不全症患者王奕鸥自发成立名为“瓷娃娃关怀协会”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成骨不全症等罕见病群体及家庭的救助工作。
  “你从没尝过骨头断开的滋味吧?”黄如方劈头问道。“身患成骨不全症的‘瓷娃娃’们有些已骨折过上百次,每一次骨头断开都要在床上躺上三四个月。”黄如方他们的“瓷娃娃关怀协会”在完成16万字的《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调查报告》时发现:绝大部分成骨不全症患者都属于残疾人,患者严重依赖父母,在生活、经济上独立能力差;个人身体行动能力差,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独立行走,有29%的人基本不外出,少数人甚至吃饭都不能自理。




  目前,“瓷娃娃关怀协会”像黄如方这样的专职工作人员已有10人,志愿者多达100多人,联系上全国1000多名“瓷娃娃”。通过热线、网站、QQ群和期刊等形式,他们给病人群体提供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疾病知识宣教等,也分享各地“瓷娃娃”的励志故事。
  “听起来有些杂。”黄如方笑言,“可每一项都急迫需要去做,每一项都是空白,包括宣讲‘罕见病’这个概念。”在他眼里,“罕见病是生命传承中的缺陷,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它就无法避免。”他的手里还攥着一份新近起草的《关于尽快定义‘罕见病’及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的建议》,急切地想把“少数派”呼声传到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
  因为得不到及时或正确的治疗,有太多的病友并发各种疾病,甚至死去。“最叫人痛心的是,病患找到



分享给朋友: